建筑学子与海外华侨共寻闽南侨乡建筑的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18-06-06 浏览次数:

作者:王均杰

6月2日,历时十三天的闽南侨乡与海外华侨建筑研究生教学工作坊专题课程圆满结束。师生们通过对闽南侨乡村落进行调研,来寻找海内外华侨建筑的历史联系。在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与马来西亚陈耀威建筑师的带领下,取得了颇多的研究成果。

闽南侨乡与海外华侨建筑研究生教学工作坊于5月21日成立,此次教学工作坊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与外出调研安排,并且包含两次大型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新马华侨移民的早期建筑——店屋(shophouse)、华侨移民精神信仰的寺庙及神明、以地缘血缘兼神缘性质组织的槟城“五大姓公司”以及华侨建筑的保护修缮再利用等。

马来西亚陈耀威建筑师(马来西亚槟城乔治世遗机构咨询委员、国际ICOMOS会员、马来西亚文化遗产部注册修复师)在课程讲座交流过程中与同学们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心得。陈耀威建筑师详细的分析了槟城不同时期店屋的形成过程、单体建筑的风格特点、空间形态,提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师生们对厦门海沧、新安片区以及泉州晋江灵水镇和五店市等地传统聚落中的华人归侨民居、祠堂家庙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学习。为期八天的校外实践调研环节,让同学们切身了解华侨建筑中西方文化同传统文化的多种结合途径。

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在结课时提出:“对于侨乡建筑文化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建筑和侨民带回的西方样式,同时也要对人文、经济和侨批文史资料进行更详尽的研究,才能更好探究传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本次工作坊加深了师生海内外华侨建筑的历史联系的认识,拓宽了侨乡建筑文化的研究思路,为我校建筑学院研究生进一步交流学习提供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