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尹培如:如何走向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次数:

 

       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迷恋于假古董,而要懂得事变备变,用新瓶装新酒。与时俱进,也并非只关乎政治、经济,而要从人们日常的文化与观念入手。

       今天,新的城市建设朝着更高效、更洁净、更绿色、更简约的方向发展,这客观地要求设计师们以新方法去实现更多的设计价值,从而能够适应时代精神乃至塑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时代精神。由此,很多青年设计师都想把设计做得现代一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设计师并不能实现好的现代风格作品。这里面有业主、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原因,也有设计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其特殊的、专门的语汇,不能全面掌握语汇,很难谈得上遣词造句,更别说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同样,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领域,欧式有欧式的语汇,中式有中式的语汇,闽南风格、嘉庚风格、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格以及这里探讨的现代风格,各有各的语汇与语法系统。我认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全面掌握现代设计的基本语汇,是很难摆脱装饰性、符号化、样式化等复古主义倾向的,比如欧式线条、传统材料、传统构件等,而这种拼贴式的设计方法,尽管视觉效果丰富,却以牺牲纯粹性、创造性与整体性为代价,很难产生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那么,什么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语汇呢?这可以从下面两个层面简单阐释:

       首先,从表观层面看,现代设计的基本视觉元素主要有八个:点、线、面、体、色彩、质感、肌理、光影等。其中,点、线、面、体具有方向、速度和重量感,可大致地对应于画之“笔法”,色彩、质感、肌理和光影旨在造成浓淡深浅的明暗变化,可大致地对应于画之“墨法”。上述八个形式要素,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这些要素所能产生的千万变化以及相对应的心理效果,需要大量实践与深刻思考。

       再者,基本要素有了,相当于有了词汇,接下来还应该知道要素组合的方式,也就是语法。这就要理解要素组合的形式美原则:节奏、对称、均衡、疏密、韵律、对比、调性等,只有熟练掌握形式美的各种方法与原则,才能将成百上千的形式要素加以组合,从而实现某种特点的场所精神。

       当然,如果仅仅采用现代设计语言而缺乏文化底蕴与文化追求,也可能形成生硬、简单、贫乏的意象,不仅市场很难接受,也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日本现当代建筑发展历程值得中国设计师,尤其是我们闽南的在地设计师借鉴。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认真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代表性作品,使日本的建筑设计迅速跻身世界前列。那么,接下来要如何做出属于日本的现代建筑呢?老一辈建筑大师丹下健三主张从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入手,但新生代建筑师如桢文彦、安藤忠雄则认为,对传统文脉的延续应该基于现代设计语言,再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领悟来完成,并创作了一批非常简洁、非常现代,同时又非常民族化的建筑作品。此后,这种超越表象、从内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核的方式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形成共识,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建筑设计最强,获得建筑最高奖——普利策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今天,一大批新生代日本建筑师如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板茂、藤本壮介、时上纯也等,他们做建筑设计完全抛弃在我们这里惯用的各种装饰性手法,回归到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所等本质问题,在看似高度抽象、简洁的外表下,贯穿着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如临时性、偶然性、灰调子、层次性、轻盈性等,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非常独特的东方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只有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紧跟世界潮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风格并加以运用、创新,才能创造出属于今天、受后人尊重的中国文化,尤其对设计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总之,如何以更简练、更精确、更纯粹的现代语言来从事设计,服务于现代生活,表达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在地设计师去努力思考与实践,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

原文链接: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6-11/22/content_286635.htm